圆觉经念诵网
标题

为什么佛制出家人不可以礼敬白衣(俗众)呢?

来源:圆觉经念诵网作者:时间:2023-03-17 16:07:11
为什么佛制出家人不可以礼敬白衣(俗众)呢? 编辑:阿弥陀佛在佛教中,出家为僧,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、播种解脱种子之外,更具有住持佛法、延续佛灯,宏扬佛法、引领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之功用,而与佛、
为什么佛制出家人不可以礼敬白衣(俗众)呢?

编辑:阿弥陀佛
在佛教中,出家为僧,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、播种解脱种子之外,更具有住持佛法、延续佛灯,宏扬佛法、引领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之功用,而与佛、法并列为“三宝”。因此,出家人的功德和地位是很尊贵的。
戒律规定:出家人不可以礼拜国王、父母、六亲,也不可以敬事鬼神;对于所有在家人士,出家者一律不可以礼拜。
为什么佛制出家人不可以礼敬白衣(俗人)呢?

这绝非以特权或等级制度凸显出家人的身份,以佛陀的智慧、慈悲,决不至于如此造作。其真正原因是因为出家的功德之大超出想象,出家人的福德和功德远远大于在家人,故在家人礼敬供养出家人能修福积德,反之则会折损在家人的福寿。所以,《顺正理论》(尊者众贤造·玄奘法师译)说:“诸天神众,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,亦不求比丘礼,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。”
想想,以天神的福德高于人类,都无资格接受比丘礼,也不敢接受受过五戒的在家居士的礼拜,更何况人道众生,有多大的福德堪受出家众礼拜?

可见佛教的戒律和教义完全是建立在慈悲利生的基础上,而无半点私情。

《四分律》记载,宾头卢尊者出家前是一个国家的大臣,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位。他出家前的顶头上司,该国国王优填王每次到宾头卢尊者修行的寺院参礼,宾头卢尊者都只是坐着,没有起来迎接国王。

有一次,陪同国王前去的诸位臣子看不惯,在回程的路上挑拨国王说:“宾头卢这样对待国王,实在是不礼貌、不尊敬。”说了一堆坏话。国王被激怒了,打算下次来寺时,如果宾头卢再不起身迎接,就杀了他。
后来,当国王再去寺时,一到大门口,就看见宾头卢尊者走上前来迎接,一共走了七步。国王生气地说:“以前本王来的时候,你动也不动;今天为什么却下座来迎接呢?”
宾头卢尊者平静地说:“国王以前来,都是带着善心来,所以我不必起座迎接。可今天却不同,国王是带着恶心来,如果我不起来迎接国王,恐怕会被国王杀害的。”

优填国王听后,大吃一惊,稍后叹了一口气说:

“善哉!弟子实在愚痴,不应该相信别人乱说,分不清凡夫与圣者,差点造成过错。

宾头卢尊者说:“国王!请你发露忏悔,可以避免堕入地狱受苦。但已经无法避免的是,由于我起来走了七步,你的福德受到了折损,七日后国王必将失去王位,遭受到十多年的痛苦。”

果然,七天后,邻国率兵来攻打,优填国王被打败活捉,戴上锁链被囚禁十二年。

从这个发生在佛陀时代的真实事件中,我们能否得到启发或启示?

不信佛的俗人自不必说,即使一些修学佛法多年的在家居士,去寺院时也会在意师父、法师是否对他好?是否热情招待他?如果不热情的话,以后就不搭理了,仿佛自己很尊贵、很重要,而出家师父们是吃他“头路”的。这是非常颠倒、错误,贡高我慢的心态,不但不能得到佛法利益,反而折损自己的福德和寿限!
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五千年中国人的处世智慧, 五千年中国人的处世智慧,

五千年中国人的处世智慧,都在这四个字里 五千年...

五世同堂的“孝敬”之家 五世同堂的“孝敬”之家

五世同堂的“孝敬”之家 来源:孝亲网 在枫亭镇海...

多谢浣纱人未折,雨中留得 多谢浣纱人未折,雨中留得

多谢浣纱人未折,雨中留得盖鸳鸯。...

多欲亏义,多忧害智,多惧 多欲亏义,多忧害智,多惧

多欲亏义,多忧害智,多惧害勇。...

最新文章
五台山全山举行中佛协名誉 五台山全山举行中佛协名誉

五台山全山举行中佛协名誉会长一诚长老示寂回向法...

云湖书院第一期人间佛教经 云湖书院第一期人间佛教经

云湖书院第一期人间佛教经典研修班开学佛教在线讯...

云居法师:八种后悔 云居法师:八种后悔

云居法师:八种后悔 过去有一位云居大师,曾经说过...

五人坐车去投胎 五人坐车去投胎

五人坐车去投胎 家住柳林村的刘某和妻子王某,经...

云和海为何在佛教形容词里 云和海为何在佛教形容词里

云和海为何在佛教形容词里高频出现能力所及意所现...

五位女菩萨及菩萨心咒 五位女菩萨及菩萨心咒

五位女菩萨及菩萨心咒修此五位菩萨心咒 可得美貌 ...

云南鸡足山九莲寺住持常应 云南鸡足山九莲寺住持常应

云南鸡足山九莲寺住持常应法师追思荼毗法会举行法...

云南沧源金龙寺解夏安居圆 云南沧源金龙寺解夏安居圆

云南沧源金龙寺解夏安居圆满 僧俗信众礼佛祈愿传统...

五台山上见菩萨,大白塔前 五台山上见菩萨,大白塔前

五台山上见菩萨,大白塔前拜佛陀“若人闻此五台山...

五千年中国人的处世智慧, 五千年中国人的处世智慧,

五千年中国人的处世智慧,都在这四个字里 五千年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